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女人的幸福

想盡辦法去得到一個好丈夫,爭取以後甚麼也不用再做的權利和位置,安樂的調理身體,保養容顏,相夫教兒,是一般女人對幸福的看法。可是總有一些人逆此道理而行,所謂「有褔不享」,例如珍‧古德、昂山素姬和李樂詩女士。她們的人生道路與別不同,她們對幸福的看法是否和常人有異?或者祇是一生被命運支配?或者兩者都是

昂山素姬主動捨棄婚姻和愛情,離開英國的丈夫,回國投身到政治的洪流,對抗緬甸軍政府。她用佛理大義剋服自已面對來自敵人四方八面的恐嚇:「要
克服自己的恐懼,你首先要對他人表現出仁慈。一旦你開始以仁慈,善意和理解來對待他人,你的恐懼就消散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自小已經身心俱投地關心和愛護動物的珍‧古德,在丈夫因癌症去世之後,對非洲黑猩猩的保護行動,更加積極,她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

永遠行腳匆匆,足跡踏遍三極的李樂詩博士以行動提醒我們對環境,尤其對南北極地保護的意識,香港人盡皆知道。她說自已不適合婚姻生活,在接受壹周刊雜誌訪問時說:「女人有一個伴最理想,但一定要學習孤獨,因為男人普遍早死,到最後女人也是孤獨終老。」。

她們幾位的婚姻都無法得到最好的結果,在大變之後,卻以女人特有的愛心和感性撫慰和加持予無助的平民,孤弱的動物和受盡損傷的大自然,這些奇女子從廣宏天地之處獲得的幸福,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標準可以衡量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