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減廢與懷舊

在「源頭減廢」的口號之下,大家要準備為丟棄垃圾以至無用的瓶瓶罐罐和各類食品或用品的包裝多付費用了。但大家可會感到有點冤枉?因為我們所買的主副食品、各類日常家庭用物總包括一大堆的塑膠瓶罐和盒子袋子等,它們都不是我們需要的啊!這些包裝物雖然看似不能缺少,但為甚麼它們總是那麼厚而且重,過份多餘又複雜重疊?把處理那些廢物的責任交給最後的消費者,這個決策到底是否合理正確?那些無用的包裝,佔去家庭廢棄物品中很高的成份。循環再造?理想和現實有點距離,結果是多數可供循環使用的物質都去了堆填區。如果沒有那些瓶罐包裝,所謂廢物,主要不過是一些有限而且可以生物降解的食物殘餘。

大家可能都願意為我們的環境盡一分力,可是在選擇有限和資源缺乏的情況之下,一些對環保有益的行為,便會變得太奢侈和費神,多數情形之下,一般人根本難以接受。就像想吃花生醬,難道也要DIY?放過購買XX牌的現成品?要知道它是那麼的美味而方便。想要喝點酒或其它飲料?自已固然醞釀或製造不出那些貨架上現成貨物的品質,而且成本可能甚重,有時更會觸犯法例。更不要說買一件傢俬「附送」的大量紙皮和膠布,香港到底不同美加等地,有一個巨型的車庫或者地窖可以給我們大展IMIM(I made It Myself)的手段。結局總是令很多想實踐環保理想的人,感覺不太好過。

我不吃肉,也固然不會吃水陸「工廠農場」所生產的禽畜魚類,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食用這些整個批次生產的「肉類貨品」裏滲雜了大量的化學物,如各種賀爾蒙、殺蟲劑、抗生素……等,而集體養殖的過程必然產生大量的「源頭廢物」,污染環境。在肉食消費者的理想中,動物應該在天然環境裏養育出一個無污染的肉身後再成為人類的食品,但這種養殖的方式,成本實在太昂貴,和工廠密集式養殖的動物產品相比,根本無法競爭。也使能購買這些少數產品的人成為食肉者中的特殊份子。再說素食者其實也不太好過,以盡量減低成本的種植方式所生產的農作物,毫不「有機」,殺蟲藥、除草液和化肥等想也令食素者吞下不少。真正的有機農作物,成本其實甚高,做成不能成為吃素者普及的首選。粗茶淡飯,鹹魚青菜,如果你要求嚴格,也未免有點奢侈。

我們所用和所吃的,都被加上大量消費者不想要的,能看到的或看不到的廢物,變為成本的一部份。對這些堆積在真正有價值的貨物上的廢料,消費者沒有發言的餘地,也不能拒絕接收。陷入追求高速和效率的生活態度和方式,造就這些生活上的矛盾,令人想到要真正的源頭減廢,是否可以更進一步?不應祇用「源頭徵費」的辦法解決?

我想起在我少時候的購物方式,到街市買菜買肉,所有攤販都不過用鹹水草或者加上報紙綑扎好交給僱客,回想起來,雖然有點不方便,但這豈不是最理想的環保行為之一?還有到「士多」買零食,沒有包裝的各種餅干,整齊放在巨型玻璃樽裏,各種汽水啤酒,買回家時還要另加「按樽」費。買油也要帶一個玻璃樽,油販把儲在那不知浸潤了多少年的圓形木桶裏用不同大小的鐵勺子度出僱客要買的份量,用漏斗把油注入樽內,看著金黃色的花生油緩緩把玻璃樽的空間佔據,印象難忘,過程中物質沒有一點的浪費。連在公立醫院看完病後也要另外向醫院內擺賣各種大小容量藥樽的人買一個玻璃樽盛載藥水呢。那個時代,窮困歸窮困,但所有物資以至一個玻璃樽都是多麼的令人珍惜。

還有買米,選擇好之後不用自已托米回家,店主人會稍後叫人把米放在麻袋內,送到僱客家中。工人把白米由布袋裏倒入粗瓷做的大米缸,這連串的過程叫「糴米」,看著空空的瓷缸被注滿,那米盈糧豐的感覺是多麼的令人滿足,而過程中也絕不會產生一些廢物,那時的「源頭」不需減廢。當然那些用現代眼光來看非常符合環保觀念的做法,除著年代更替,老早被用精美包裝去將貨品增值的「先進」觀念淘汰掉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