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兒童與小動物

人類在幼年的時候,都必然會和動物在感情上結上美好的聯系,在嬰兒時期他們的父母會替他們買一些帶有動物圖案或形像的各種用品和衣服,帶他們看動物園的各種動物,給兒童看以動物擬人的故事圖書,和他們到一些讓人近距離接近動物的地方做「親子活動」,或者家中養有狗和貓等寵物等。

這些事物都應該會讓兒童對動物產生親切感和各種良好的聯想,而且兒童天生喜歡親近動物,想一想我們年幼時接觸小動物的經驗,當時都使我們感覺愉快,但這種感覺卻不能維持太久,很快便會被周圍人物的觀念和行為影響,以致將動物界定到非我族類,祇能由功用方面去區分牠們的價值:一些是給人吃的,一些是被人勞役做工作的,一些是提供皮毛或身上產品的,一些是給人觀賞玩樂的……

對動物原來的身份和地位,人長大之後,祇會跟隨既定的習慣,不會再去探究和懷疑。那些曾經為我們小小的心靈帶來溫暖親切情緒的各種動物,最後都不會在我們儲藏情感記憶的一角佔到重要的位置。

沒有了動物給我們寄托那些原始而單純的感情,我們對審視各種自然生態美的能力,對生命活動的趣味感覺,悲憫同情的善良心性,與同類親和的能力都會降低,甚至可能使我們麻木不仁,忽視生命帶來的美好感覺,或者自已存在的基本意義。

科學家、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等讓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親近善良的動物如狗、貓,海豚、馬,甚或鳥和魚等,不論因為心理或生理做成的病情都得到良好的進展或緩解,病人都表現出對動物強烈的親和與依賴情緒。另外對於身體有殘疾、心理上有障礙的病人和老年病人的輔助治療之中都顯得非常有幫助。這些藉親近動物以改善病情的做法已經可以自成一系,變為一種對精神病的治療方式。

因為這些學者們都知道小孩子天生有喜歡和小動物相伴的特性,會把自已純真的愛和感情無條件地投放到那些小動物朋友甚或視作自己親密的的姐妹弟兄一樣的生靈身上。當兒童學會向動物傾訴心聲,他們會獲得安慰,和動物一起嬉玩時,可以忘卻人生的孤寂,更可以使孩子們在那純潔而獨特的世界裏得到安全感……平常被我們忽視的動物,在人類年幼無知和老病傷殘的兩個極端軟弱的時候卻能提供無比的支持力量,到底在我們的本質上根本就非常渴望能和牠們和平共處?

在我們年幼時愛護過,懷抱過,親吻過的小雞、小鴨、小兔、小羊以至小豬等,牠們最後都不知去向,始終不能陪伴我們成長,最令年幼的我們惆悵和不解。到了年紀稍長,才能明白牠們的存在,無非是某種的功能性,我們便都不再追究,不再疑惑,最後都加入,成為鞏固這些想法和做法的繼承者。

父母常常將以小動物形像為設計的衣物穿在他們幼兒的身上;教小兒女吟唱有關小動物的快樂歌曲;鼓勵小寶貝親近善良的小鹿、小羊、小兔等動物,教小童用小手餵飼和撫摸牠們;教導小孩子要憐惜愛護家中的小貓和小狗等行為。看上去總讓人覺得那些父母們都在做好讓兒童長大後能和動物和平相處的導引或教育,但事實上,兒童在逐漸長大的過程當中,都會被成人世界影響而變為把曾寄予真摯感情的動物吃下肚子的人,那些讓幼稚心靈感覺和聯系到愛和關懷的形像最後都化為桌上的肉塊和膏脂。

真懷疑當小孩子知道那些老師家長們對待動物的感情和手段竟如此的荒謬,可以分裂成截然不同的心態,一方面將牠們當成可以帶來可愛溫情的對象,一方面卻毫不憐憫地把烤乳豬、炖乳鴿、小牛肉、嫩羊腿等吃下肚或剝下牠們的毛皮裝飾自已;又或小孩子進一步被父母師長打扮成可愛的小豬、小羊、小牛、小兔等,叫他們在舞台上認真投入又快樂地踏步唱歌,仿佛置身幸福小動物樂園的時候,會不會有一位秉賦聰穎,心性慈悲的小人兒一時感觸,突然停下,脫去裁成動物耳朵的帽子和裝扮,對台下的班主任老師和觀眾義正詞嚴地高叫:「你哋呃人!唔好講大話!」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